中青报:谁在打擦边球炒作“屏蔽生”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招生过程中,通过“屏蔽生”的方式,即屏蔽掉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来炒作自己的招生优势,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也损害了其他学生的利益,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招生过程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招生过程的公正、公平和透明,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加强自律,遵守招生规定,以诚信为本,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教育服务。
谁在打擦边球炒作“屏蔽生”
近年来,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与“屏蔽生”相关的炒作现象逐渐浮出水面,这些炒作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担忧,究竟谁在打擦边球炒作“屏蔽生”?这一现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和教育困境?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度剖析。
什么是“屏蔽生”?
“屏蔽生”一词源于高考招生中的“屏蔽机制”,即为了防止高分考生被恶意抢注或冒名使用,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会对部分高分考生的信息进行屏蔽,近年来,“屏蔽生”一词逐渐被一些媒体和机构用来炒作教育话题,甚至被赋予了更多不实的含义。
炒作“屏蔽生”的动机
-
媒体炒作: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不惜夸大事实、制造话题,他们往往将个别高分考生的屏蔽情况与整个教育制度挂钩,甚至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以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
-
培训机构炒作: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看到了“屏蔽生”话题的炒作价值,纷纷借此机会推销自己的课程和服务,他们声称自己能够帮助学生避开“屏蔽机制”,甚至编造成功案例,以骗取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
家长焦虑: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驱动下,一些家长对“屏蔽生”话题格外关注,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屏蔽后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因此不惜花重金购买各种培训课程和资料,希望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
炒作“屏蔽生”的危害
-
误导公众:炒作“屏蔽生”容易误导公众对教育制度的认知,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高考屏蔽机制是为了维护招生公平而设立的,并非针对个别考生。
-
破坏教育生态:炒作“屏蔽生”会破坏正常的教育生态,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和浪费,一些培训机构和媒体为了谋取私利,不惜夸大事实、制造焦虑,使得原本紧张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
-
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家长和学生的过度焦虑会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了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如何治理炒作“屏蔽生”的现象?
-
加强监管:教育部门和媒体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对夸大事实、制造焦虑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
提高透明度:教育部门应增加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和数据,让公众了解高考屏蔽机制的真正目的和运作方式,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进行解读和宣传,以消除公众的误解和焦虑。
-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家长也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素养和育儿能力。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炒作“屏蔽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和教育界人士的认知,也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并举,才能有效遏制炒作“屏蔽生”的现象,维护教育的公平与健康发展,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